北漂一族的现实生活

[复制链接]
查看: 8245|回复: 0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1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7 22: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轻人都向往过大城市的生活,想要在城市扎根,于是催生了这样一个群体——北漂一族!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过着蝼蚁般的生活。图为一群年轻人租住在群租房里。

  群租房里,一个房间住十几个人都是常事。整个房间,除了床和狭小的走道,几乎没有其他空间。图为一名租客在房间里锻炼身体。

  房东为了赚钱,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好屋内的任何一寸空间,甚至把厨房和卫生间里都放上床铺供出租。

  这样的群租房里,有时候一周也会有阿姨来打扫一次。房间与房间之家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图为一个曾经的厨房被改造成房间,里面放了床用来出租。

  北漂一族的日常生活

  群租房里,每个人都如同小小的蚂蚁,努力地生存着。狭小的房间里,连身体都站不直。

  北漂一族的日常生活。

  群租房里,大家睡着了,一位租客在上网。就这样,日复一日,北漂们活在地下室里,活在群租房中,可能有出头之日,也可能一生蜷缩在此。但是,为了此刻的梦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月入一万在北京怎么活”的帖子刷屏了。扣除五险一金、租房、吃饭、人情往来、孝敬父母等开支,10000元的工资最后只剩下384.9元,而且这还只是满足一些基本需求,说白了,活得还挺“克制”。

  许多朋友只转发不评论,在朋友圈里静静地增添一种自嘲式的认同感和无奈。

  这笔账算得对不对呢?应该说,有合理性。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生活成本必然高,挣得不少花得也多,在世界其他特大城市,比如东京、纽约也都是如此。长安居大不易,吃饭贵、租房贵、社交贵……背后体现的正是人口聚集与资源稀缺的矛盾。

  这里机会遍地但竞争激烈;有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有“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残酷;有“人聚财聚”效应,也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现象。对许多人来说,“逃离北上广”其实是一种经济学意义的理性选择。比较收益和成本,别的城市可能更划算,回家乡发展的“性价比”近年来确实也有所提升。都能过河,干嘛非得挤在一座桥上呢?

  然而,这账算得却有些不全。首先,这是个静态算法。没有把可增长性算进去。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哪里发展,一般都有一段捉襟见肘期,因为劳动力价值还不够高。

  如果以5年为期,或者10年为期呢?因为北上广的机会相对多一些,许多人可能会上较大的台阶。阿强也许创业成功了,小雨也许做到管理层了,更多的朋友有了原始积累后可以投资理财了……刚工作艰苦些,似不必过于忧心忡忡。

  此外,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动物。

  人生的目标并不以经济最大化为依归。这不是喊大口号,看一下身边,多少朋友都是这样选的。有人觉得,虽然到别的城市也许挣得不会少,但这里的事业更适合自己。除发展机会外,北上广的生活环境、交往模式、交往的“朋友圈”,都有独特的吸引力。

  有人不愿意选一眼能看到自己30年后样子的安稳生活,就喜欢大城市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新鲜状态。甚至,有朋友微信我说,为了“国图浩瀚的书海和人艺那一场《雷雨》”留下行不行?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不能掉钱眼里。

  无论留下还是离开,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北上广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一片需要奋斗才能品尝成功的希望之地。

  《人民日报》(2015年04月13日15版)为北漂一族的日常开支算了一笔账。

  日常品费用:买书、日常用品,比如洗衣粉、牙膏、洗发水、卫生纸之类,最低算100元。

  服装鞋子:这个按照每个月300元计算,很低了吧。

  通讯费:100元,非常省了。

  交友费用:没有女朋友的,和同学同事,一个月至少也要600块吧!有女朋友的至少要1200元吧,取个折中的900元。

  特殊日期:包括一些生日、情人节、圣诞节、结婚、生孩子等等礼物,一个人至少要300元吧,按照一年2000块左右来计算,月均摊为200元,够低了吧。

  给父母:按照最低标准500元,也就仅仅意思一下。

  旅游:一年就算三次短途吧,一次住宿路费吃饭买东西至少600元,摊每月算150元。

  以上总计:3000+300+200+1670+100+300+100+900+200+500+150=7420元。固定支出后,每个月剩余7454.3-7420=24.3元,基本上月月光了。

  为什么要千辛万苦的漂在北京呢?去个小城市一样拿这样的钱,生活质量好多了啊!一个在北漂的小姑娘,她屡次表达回家的愿望,她爸说,你就在那待着,爸养得起你,她说她早知道她爸的那点心思,就是图说出来“女儿在北京上班”,好听。

  繁华北京地下的都市梦:白天为人入夜为鼠

  除了生活开支大之外,北漂一族的住房问题也很突出。北京,无论是经济还是高楼都令人目眩。而在这个平均月房租超过3000元的城市里,蜗居地下成为了上百万低收入的外来务工者的唯一选择。

  33岁的牛松(音)与他的32岁的妻子赵安生(音)在租住的地下室房间内,他们俩都是一家云南餐馆的厨师。在北京2000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即700万外来务工人员。

  21岁的大雨(音),黑龙江人,在KTV工作,在这间地下室租住了一年。

  24岁的蒋英(音)和23岁的李盈(音)。蒋英是酒吧服务员,李盈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将房间贴满粉红色的墙纸。

  23岁的何兵(音),重庆人,在为保险推销员的面试做准备,他正在试穿一条借来的领带和一件新衬衫,何兵与两位朋友共同租了这间地下室。

  20岁的包瑞茜(音),内蒙古人,她在ipad上玩“切水果”游戏。她来北京上一个美发沙龙培训班,与男朋友一起租了这间每月400元的地下室。

  一位妇女抱着孩子走进租住的地下室。清晨他们迎着一缕阳光走到地上,成了这个头顶上的繁华城市中的一员;夜晚,他们钻入地下的陋室,继续做着自己的都市梦。

  90年代末,政府开始把一些防空洞、地下隧道外租,它们被改造后作为出租房租赁。目前北京有5500个地下室,没有人确切知道地下室居住了多少人,据估计有100万人。

  临时管理员张文昌(音),河南人,被雇佣来管理这个地下室的20个房间。地下室上方,是一个网球场和公园。

  闭路电视里显示着这个地下室的监控录像,这里位于地下三层。政府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暂时关闭了一些地下室;2009年,由于国庆60周年,一些地下室再度被关闭。

  宋志飞(音)和李国强(音)在地下训练室里练拳,严(音)先生是他们的武术老师。严先生经营着这个由防空洞改造的地下室,这里拥有130个房间。

  背对着镜头22岁的任梁(音),在租来的地下室房间内招待两位朋友。

  26岁的谢阮君(音)与妈妈在网上视频聊天。她在租住的地下室附近一家餐馆当服务员。与中国大多数其他年轻的打工者一样,他们会花很多时间上网。

  29岁的孙旷达(音)和他8岁的儿子一起,在他们7平方米的房间内看电视,他和妻子以及儿子在这间房间内生活了一年多。孙旷达是河北人,在一家物业公司上班。

  21岁的李欣慧(音)在她租住的地下室房间内上网,她是天津人,离开家6个月,在一家传媒公司当销售,每个月需交房租400元。

  30岁的周丽梅(音)正在哺乳8个月大的孩子。周丽梅是吉林人,一家人卖掉了房子离开老家,租下了这个高层公寓的地下室,将之改造成140个房间并对外出租。周丽梅家8口人分别住在这里的5个房间内,他们依赖收租金生活。

  一家地下室公共厨房内,房东写着收费时间变动的通知。

  一家地下室内,一名房客在等着使用公共浴室。

  30岁的胡玮(音),正在公共卫生间洗衣服,她与32岁的丈夫生活在这个由防空洞改造的地下室里。

  由防空洞改造的一家地下室,有50个房间,100多个租客。2011年年底,北京人防工程开始集中清人,预计在2012年底前完成。届时,各区将腾出大量的人防工程,将被用于社会公益性事业。

  01

  北京朝阳区望京花家地北里302号,地面以上的防空地下室入口

  02

  地下室入口

  03

  居民楼下的防空地下室被分隔为客房并出租

  04

  约40人共用两个厕所和一个收费淋浴间

  05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周子书团队经常被认为是记者,被大多数受访的地下室房东所拒绝,直到遇见房东青。第一次见面时,房东青与大多数人一样,对周子书团队满是疑惑。

  06

  地毯更显阴森...

  07

  如果死在这里,也不会有人知道的吧...三十岁的地下室房东青不只同意租给周子书一个房间做项目,还愿意展开合作。他把之前自己用来娱乐的游戏室租给周子书来做实验。

  08

  在房东青的帮助下,周子书的团队与地下室的居民和周边的房东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和了解。这个项目同样获得了很多地上都市年轻人的支持和帮助,并得到了赞助。

  09

  周子书开始用技能交换来测试地上地下年轻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帮助地下室的年轻人拓展自己职业发展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与已小有成绩的前移民和前地下室居民间的技能交换和对话来构建城市中的信任。

  10

  在技能交换的测试反馈中,周子书团队意识到必须改善地下室的基本环境以增强地下室年轻人的自信,并增强对地上居民的吸引。在保留了地下室原始美感的基础上,周子书用最简单的材料和适当的空间尺度,塑造了一个“异托邦”的空间。

  11

  一方面,那些地下室的年轻人希望赚了钱以后能回家乡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保留目前地下室残酷的现实,这可以提醒并激励自己更加努力改变现状。基于以上调研,周子书团队用涂料刷了一个“白屋子容器”。

  12

  技能交换地下室

  13

  技能交换地下室聚会

  14

  周子书用彩色的晾衣绳、衣服挂钩(地下室的特殊符号),中国地图以及中国人潜意识里的“老乡”观念,在地上和地下的人们之间建构一个潜在的交互模型。所有的参与者都不自觉的成为了这件艺术装置的作者。更重要的是,整个装置呈现出的是地上和地下人们之间的互信关系,是重建社会资本的可视化过程。

  15

  这个技能交换程序的装置,基于“关系美学”。

  16

  来自地下室居民的参与者在右墙的地图中自己家乡的位置上粘上了一个代表他自己的衣服挂钩,并从“绳墙”中抽取一根晾衣绳的一端,把它系在了自己的钩子上。

  17

  为了改变对地下室的感知,周子书团队开始着手对地下室环境的一系列改造

  18

  地下居民晚上下班回来看到是温馨的暖色

  19

  当他们早上出门时看到的是象征希望的蓝色

  20

  与此同时,周子书也尝试用不同的楼层编号来把整个地下室变成横向的“摩天楼”,这有助于在地下室建立方位感,并为未来设定了一个叙事性环境。

  21

  通过楼层编号系统,来访者可以更方便地在楼道交错复杂的地下室里找到要去的房间。地下室里的年轻居住者也很喜欢这种有活力的环境。

  22

  充满活力的颜色。

  23

  数字引导。

  24

  地下室不在阴沉

  25

  同时,周子书团队也依据现有地下室空间设计了通风系统和强弱电系统,以作为未来地下室开发使用的参考。

  26

  周子书开始思考并逐步实现地下室单个房间的功能转化:“由于居民只是临时居住,所以当有些人搬出去以后,我们必须有新的房间使用模式,并能盈利,否则房东又会把房间租给别人去住,那我们将永远无法去改变地下室的现状。”

  27

  周子书和揉脸团合作在地下室里举行了一次私人电影院派对的尝试,共吸引了十五人的参与,两小时收入三百元人民币。

  28

  虽然钱不多,但考虑到地下室一个大房间的月租金是七百人民币的话,这对房东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很好的新的地下室运营的商业模式。

  29

  为了测试最终想法——“地下都市工作坊”,周子书团队将“白屋子容器”进行了进一步的“润色”,设计了专为可临时租赁的地下工作室原型。

  30

  因为这是防空地下室的空间,那里平时不能堆很多家居,所以周子书团队用“折叠系统”设计了木质的多功能工作空间。并且延续了之前的“白屋子容器”符号,创造了一个新的“木屋子容器”,使之有着动态的功能和良好的适用性。

  31

  “木屋子容器”制作过程

  32

  “木屋子容器”制作过程

  33

  “木屋子容器”地下工作室

  34

  “木屋子容器”地下工作室

  35

  “木屋子容器”地下工作室

  36

  “木屋子容器”地下工作室

  38

  “木屋子容器”地下工作室

  39

  地下工作室空间吸引来当地社区的一个学术讲座

  40

  基于行动调研,周子书相信北京的防空地下室可以在未来被转化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中转平台。替代作为居住的空间,地下室可被用作举办“都市工作坊”每年三次,每次三个月。

  Quora是美国一家问答网站,它曾经发布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一个外国人来说,美国最招人烦的地方是什么?

  接着很快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网民的疯狂吐槽!

  小费!首先,这是有歧视性和不公平的!基本上就是漂亮的金发白人女服务员拿到的小费通常比别人要多得多!而且不管她的服务质量怎么样!

  第二,如果给啤酒开瓶都要收服务费,那我还不如自己来呢。如果你的服务没那么周到,那我为什么要付给你小费?

  “给员工发工资是餐厅的职责,不是我的。小费应该是对良好服务的奖励,而不是员工工资的一部分,要是不收小费,服务员就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会给小费,因为我知道服务员们需要这笔钱,我只是觉得这种模式并不正确。”

  吃的!还有饮食文化。美国人都是人高马壮吃得多,到处都有卖吃的地方。

  那些满是巧克力的甜点,让人吃完之后充满罪恶感!各种添加剂饮料,糖浆,蘸酱,还有面包。还有那些又大又圆,一年四季都有,但就是没有水果味的水果。

  网友Quentin:“我跟我的英国太太(就是她指出的这些食物)搬回美国的那一年里,我胖了15磅(约7公斤),就是因为餐厅给的分量特别多,而我每次都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

  网友nicolas说:“你们好,我来自法国,下面是我最烦美国的地方。1.美国的常用单位:码,英里,尺。图一中绿色的部分都是使用厘米,米等计量单位的国家。”

  “2.你们的电压!图二红色部分的国家电压都是220V到240V的。”

  总结:如果美国能跟大家使用一样的计量单位和电压,世界将会更美好!

  不仅是长度单位和电压,温度,面积,重量,甚至年月日的写法美国都要与众不同!随便翻翻在美国居住的外国人的手机,都能找到一两个单位换算的软件。

  网友Bruno:“标价不清,在美国,因为商品税,小费,或者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费用。”

  “几乎所有商品或服务最后我们要付的价钱都跟他们价签上的不一样。我是一个在外国长大的美国人,这是我回国后唯一让我讨厌的地方。”

  网友Shelly:“虽然这问点已经被很多人提到过了,但是我还是想说!美国人最惹人烦的是他们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还有其他国家!”

  网友Sweta表示:“我只在美国生活了3周,我确定还有更多烦人的事,但是目前我就能想起来的就这两件:1.美国人都喜欢喝超级超级冰的冰水。”

  “2.美国没有成熟的公共交通系统。如果没车的话,那你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被出租车司机坑,一个是靠双脚走。”

  美国人似乎对温水没有概念,如果去餐厅的话,他们能给你提供的不是冰水就是开水,想喝点温的就带要两杯水自己来调。而且他们确实对冰饮情有独钟,喝点什么都要加冰。

  在美国,没有车就跟没有腿一样,公共交通系统更是烂上天了,大城市还好,小城市的话公车一小时一班,打车的话更贵,8公里就要你20美金。

  匿名网友:“枪械控制法,托比·齐格勒说过“如果你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士,瑞典,丹麦和澳大利亚的人口都加起来,那就跟美国的人口差不多。我们去年因枪击而死的人有3万2千人,而他们只有112人,你觉得这是因为美国人天性爱杀人,还是因为那些国家严格控枪?”

  而留学生对美国的吐槽则多体现在美国的薪资方面。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或者是进入大学任教职。

  或者是进入工业界做科学家或工程师,起薪5万~7万美元不等。

  一般工作两三年后挣到8万~10万美元,有博士学位的会挣得更多些。留学生毕业了留在美国,年收入10万美元是很平常的收入,不过高于15万美元的就不多见了。

  10万美元的收入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收入,处于中产的中间水平。如果你浏览天涯,经常会看到这个收入段的留学生“吐槽”。

  当然生活得如何没有客观标准,主要看心态,但其中折射出的中产者的财务状态却有着普遍性。

  有一位网友居住在纽约皇后区,年薪10万美元,自称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他月收入9000美元,每月所得税预扣2200美元,医保自付额300美元,房屋按揭2500美元。

  地产税400美元,房屋保险100美元,水电费400美元,地铁和通勤火车票共300美元,汽车月付350美元。

  汽车保险120美元,汽油费240美元,电话费100美元,手机费150美元,有线电视和上网费100美元。

  孩子校车费240美元,孩子中文课200美元。每个月固定支出已经达到7700美元,只结余下1300美元供全家吃穿用,难怪这位移民抱怨没钱下餐馆,没钱买数码产品,日子过得“猪狗不如”。

  北上广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城市,然而在城市光鲜的背后,北漂一族却过着和梦想中截然不同的生活。看看这些数据,或许能大概知道对于一个无房无车,活的一般的北漂族来说,月薪一万在北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孝昌信息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孝昌信息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孝昌信息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孝昌信息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孝昌在线,打造孝昌本地的生活服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